人气:
369
1956年,他在辽宁朝阳教会实习传道时,得到母亲被接归天的消息。回想母亲在坎坷岁月中养育之恩,临终也未得见面,心中无限悲痛。他虽受学校教育不多,但一直努力自学,且喜爱中国文学,便写了一首追思歌,用《再相会歌》的调填词,以寄托哀思。后来日久,词再也记不起来了。
母亲离世的噩耗直到次年才传到海外,他的父亲得悉后非常悲痛,毅然束装归国,独对孤灯生活了二十年。这位老先生在最后患病期间,接受了救恩,并在离世前把圣经读了一遍,至 1976年终其天年。为了表示对离世的父母的思念。周志侃重写了一首追思的诗,原名《天家永远相亲》,用《更加与主接近》的调来唱。l981年他把这首诗稿寄给《新编》编辑部,作为投稿。
诗的首句引苏轼中秋词中的佳句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 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。作者把它改为“月有圆缺明暗,常显主恩;人有生离死别,情同古今”。一方面表达基督徒也是人,有生离死别之忧;另一方面,说明基督徒不能陷入古人无限感伤之中。要透过严酷的现实,看到将来活泼的盼望与极大的荣耀。作者对此特别解释道:“到第四节笔锋一转:‘号声报主再临,喜乐满心 ……欢愉何能言传,天家相亲。’”安慰天下所有为人子者的心。
赞美诗编辑部的史奇珪牧师 (简历参阅第9首)很有心为这首有中国语文特点的诗配一曲。在读到这首诗后不久,有信徒告诉他沐恩堂有一位姓范的老姊妹患病,估计不久于人世,希望牧师去探望。史奇珪一踏进病人的家,陪伴的人就告诉他,范老姊妹一直在叨念:“今天史牧师要来看我。”这位老姊妹见了牧师,精神大爽,她说她就要离世到耶稣那里去,心中很平安,没有放不下的事,使史牧师也很感动。从病人家出来,史奇珪骑在自行车上,自然地唱出了周志侃写的歌词,回到堂里赶快记下,谱成此曲。
次日,史奇珪再去看望范老姊妹,得知她在牧师走后不久便失去知觉,安然去世。这首赞美诗便与这位老姊妹的归天连在一起了。史奇珪对此事感到希奇,在写此曲的琴谱时,低音区的婉蜒进行,隐含着对归天家者的连绵不断之情。